绪论

杨乃,15072312496,个人网站https://geovislab.cug.edu.cn giser_yn@163.com

  • 掌握地图设计与编绘基础知识
  • 掌握CorelDraw/Adobe illustrator制图
    1
    标准地图服务http://bzdt.ch.mnr.gov.cn

地图学定义地图学是以地图信息传递为中心的,探讨地图的理论实质,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科学.

地图的基本特征

  1. 特殊数学法则产生的可测量性

    • 地图投影
    • 地图比例尺
    • 地图定向

    进而推断距离,方位,角度等

  2. 地图语言产生的直观性

    • 地图符号
    • 地图注记

    对非距离属性有非常好的描述

    • 形式简化,清晰,易读
    • 表达灵活: 比例符号/半比例符号/非比例符号
    • 可表示出事物的数量,质量特征
    • 可表示地面上受遮盖的物体的特征
    • 可表示无形的自然和社会现象
  3. 由制图综合产生的一览性

在进行比例转换时,使用地图综合技术进行一些地物符号的转换/取舍,从而使得各个图幅各个比例尺的地图都有较好的呈现效果.

地图概念

地图是指依据一定的数学法则 ,将地球或其他星体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使用地图语言,通过制图综合 缩小反映在平面上,反应各个现象的空间分布,组合,联系,数量和质量特征及其在时间中的发展变化.

地图二象限

写意 标准 写实
适应性地图 标准地图 影像地图

泛地图 是传统标准地图的延伸和拓展,是对地理,社会人文和信息三元空间的总和表达,是一种通过地图语言,形象思维,空间思维对三元空间对象进行特征分析,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信息获取,传递,认知等功能的广义地图表达(郭仁宗,2022)

地图基本内容

  1. 数学基础
    • 控制点: 测图和制图的控制基础.
    • 坐标网: 制作地图是绘制地图内容图形的控制网,利用地图时可以根据它确定的地面点位置和进行各种量算.
    • 比例尺: 表示地图对实地的缩小程度.
    • 地图定向: 地图上图形的方向.
  2. 地理要素
    • 普通地图: 基本地理要素
    • 专题地图: 基础地理要素和主题要素
  3. 整饰要素
    • 外图廓
    • 图名
    • 接图表: 中间有晕线的是本幅图,周围八个是邻居图名
    • 图例: 各种符号和颜色所代表内容与指标的说明
    • 坡度尺
    • 三北方向
    • 图解
    • 文字比例尺
    • 编图单位
    • 编图时间和依据

普通地图八个基本要素

1️⃣定位基础,2️⃣地貌,3️⃣水系,4️⃣土质与植被,5️⃣境界与政区,6️⃣居民地及设施,7️⃣交通网,8️⃣管线

地图信息

语义信息

指地图符号的含义所包含的信息,即符号同实际物体间的关系.

语法信息

由符号与符号配合使用及其分布,联系所派生的地理规律所产生的信息.

语用信息

指读者所领悟的信息,不仅与地图的质量有关,同时与读者本身的知识素养也有极大的关系.

地图学中各主要学科的研究内容

理论地图学

  • 地图空间认知理论
  • 地图信息论
  • 地图信息传输论
  • 地图感受论
  • 地图模型论
  • 地图符号论

地图制图学

  • 地图投影
  • 普通地图制图学
  • 专题地图制图学
  • 遥感制图学
  • 计算机制图学
  • 地图制印学

应用地图学

  • 地图分析与应用
  • 地图解释与应用

地图的分类

按比例尺分

  1. 大比例尺 1:10万及更大
  2. 中比例尺 1:10万到1:100万之间
  3. 小比例尺 1:100万及更小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一共11种(1:100万开始,新增2k,1k,0.5k),将1:2.5万及更大的地图称为重点地图.

按用途分

  1. 通用地图: 为广大读者提供科学或一般参考的地图,例如地形图
  2. 专用地图: 为各种专门用途制作的地图

地图功能

  1. 模拟功能: 过程/模式模拟,可视化信息
  2. 信息载负功能: 地图是地理空间信息的载体,地图信息量由直接信息间接信息组成.
  3. 信息传输功能: 地图即是空间信息的图形传递形式,是作者和用户之间交流的介质.
  4. 地图认知功能: 由感觉记忆地图产品逐步转向长时记忆(心像地图),从而增强空间思维能力,以解决实际问题.

空间认知是帮助建立对事物和现象空间概念,即空间的定位,范围,空间格局,相互关系,时空变化等. 地图阅读视觉动线

地图分幅与编号

为什么要分幅?区域表达, 编图,印刷的方便

1. 矩形分幅

  1. 拼接分幅使用共同的图廓线,适用于挂图和大于1: 2000的地形图.
  2. 不拼接分幅没有共同边,常有重叠.适用地图集,专题地图等.

重叠在(遥感影像)大部分时候都是必要的,因为需要校正.

优点 缺点
1.图幅间拼接方便 1.制图区只能一次投影,变形较大
2.两个图幅面积相对平衡,充分利用土质和印刷版面 2.图廓线没有明确的地理坐标,使地图缺少准确的地理位置概念.
3.图廓线可避开分割重要地物.

我国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就是按经纬线分幅的,是以1 : 100万地图为基础,按规定的经差和纬差划分图幅,使相邻比例尺地图的数量成简单的倍数关系.

2.经纬线分幅

优点 缺点
图幅有明确的地理范围. 图廓为曲线拼接不便.
可分开多次投影,变形较小. 高纬度地区图幅面积缩小,不利于纸张的使用分幅.
破坏重要地物的完整性.

地图编号

系统性,逻辑性,不重复性

  1. 自然序数编号: 依次编号.
  2. 行列式编号: 分别用字母或数字表示行号和列号,一个行号和一个列号标定一个唯一的图幅.ex. (S/N)F53
  3. 行列-自然序数标号: 混合编号,在行列式编号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划分依次编号ex: F-53-57
  4. 经纬度编号: \[\begin{cases} \text{行号} &= \frac{\text{图廓右图廓的经度}}{\text{图幅的经差}}\\ \text{列号} &= \frac{\text{图廓右图廓的纬度}}{\text{图幅的纬差}} \end{cases} \]
  5. 图廓点坐标公里数编号: 一般按西南角图廓点坐标公里数编号,按其纵坐标x编号

我国地图形分幅编号规则

  1. 在1: 100万基础上,不断对半分幅,其中 \(1: 25w \rightarrow 1:10w,1:5k \rightarrow 1:2k\)是3分, \(1:2.5w \rightarrow 1:1w\)还是2分.
  2. 1:100万比例尺地图分幅规则:
    1. 纬度60以下单幅经差 \(6^{\circ}\) ,纬差 \(4^{\circ}\).
    2. 纬度60到76双幅经差 \(12^{\circ}\) ,纬差 \(4^{\circ}\).
    3. 纬度76到88四幅经差 \(24^{\circ}\) ,纬差 \(4^{\circ}\).
    4. 纬度88以上单独为一幅.
  3. 我国编号省略国际1: 100万地图编号中用来标志北半球的字母代码N. \[ \begin{cases} \text{行号} &= [\frac{纬度}{\text{纬差}4^{\circ}}] + 1 \\ \text{列号(东)} &= [\frac{纬度}{\text{经差}6^{\circ}}] + 31 \\ \text{列号(西)} &= 30 - [\frac{纬度}{\text{经差}6^{\circ}}] \end{cases} \]
  4. 1: 1000,1: 200的分幅从三位数字码变为四位数字码. 正方形分幅和矩形分幅的编号方法.
    1. 坐标编号法
    2. 流水编号法
    3. 行列编号法

地图的数学表达

古蒂等面积投影Goode homolosine是投影形变最小的投影.

大地水准面--大地参考椭球 略,看数字地形测量学.

中国大地坐标系

  1. 1954 北京坐标系[参心坐标系]
  2. 1980国家大地坐标系[参心坐标系]
    • 原点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简称西安原点
  3.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地心坐标系]
    • 2008年7月1日起正式启用CGCS2000,2018年7月1日起全面使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地理坐标系

用经纬度表示地面定位的球面坐标,对空间定位有利,但难以进行距离,方向,面积量算.度不是标准的长度单位. 1. 天文经纬度: 天球上的一个坐标,表示地面点在大地水准面上的位置,用天文经度和天文维度表示. - 天文经度: 观测点天顶子午面与格林尼治天顶子午面之间的两面角,在地球上定义为本初子午面与观测点之间的两面角.以\(^\circ\)为单位。范围从\(0^\circ\)\(360^\circ\) - 天文纬度: 在地球上定义为铅垂线与赤道平面间的夹角.天文纬度的范围从\(-180^\circ\)\(+180^\circ\),其中\(0^\circ\)表示天球赤道,\(+90^\circ\)表示天球的北极,\(-90^\circ\)表示天球的南极。

  1. 大地经纬度: 天球上的另一个坐标,表示地面点在参考椭球面上的位置,用大地经度\(\lambda\),大地纬度和大地高\(H\)表示.
    • 大地经度: 指参考椭球面上某点的大地子午面与本初子午面间的两面角.以\(^\circ\)为单位,范围从\(-90^\circ\)\(+90^\circ\)
    • 大地纬度: 大地经度是地球表面上一个点相对于本初子午线的东西位置的角度.以\(^\circ\)为单位,范围从\(-180^\circ\)\(+180^\circ\)
  2. 地心经纬度: 以地球椭球体质量中心为基点,地心经度同大地经度\(\lambda\),地心纬度是指参考椭球面上某点和椭球中心连线与赤道面之间的夹角\(\psi\)

在大地测量学中,常以天文经纬度作为坐标系.

平面坐标系

将椭球面上的点通过投影的方法投影到平面上是,通常使用平民啊坐标系.平面坐标系分为平面极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

高程系

高程指由高程基准面起算的地面点的高度. 高程基准面是根据多年观测的平均海水面来确定的,即高程是指地面点知平均海水面的垂直高度. > 由于各地重力不同,不同点量测的基准面也不同.

我国采取的高程基准面

  1. 1956黄海高程系
  2. 1985国家高程基准: 采用青岛验潮站1952年至1979线潮汐观测计算的平均海水面.

\[ H_{85} = H_{56} - 0.029m \]

大地控制网

平面控制网高程控制网组成,控制点遍布全国各地.

常见的地图投影类型

我国常用的地图投影配置

  • 我国基本比例尺地形图除1: 100万外均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为地理基础.
  • 我国1: 100万地形图采用Lambert兰伯特投影(正轴等角割圆锥投影),其分幅原则与国际地理学院规定的全球统一使用的国际百万分之一的地图投影保持一致.
  • 我国大部分省区图以及大多数这一比例尺的的地图也多采用兰伯特投影和属于同一个投影系统的Albers投影(正轴等面积割圆锥投影).
  • Lambert投影中,地球表面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距离表现为近乎于直线,这有利于地理信息系统中空间分析度量的正确实施.

高斯--克吕格投影

  1. 三个基本条件
    1. 中央经线和赤道投影后为相互垂直的直线,且为投影的对称轴.
    2. 投影具有等角性质.
    3. 中央经线上没有长度变形.
  2. 三个变形规律
    1. 中央经线上无变形.
    2. 同一条经线上,距离中央经线越远投影变形越大.
    3. 同一条纬线上,纬度越低,变形越大.
  3. 投影分带的规定: 略,见数字地形测量学.

方里网

方里网是平行于投影坐标轴的两组平行线构成的方格网,因为是每个整数公里绘出的坐标纵线和坐标横线,所以称为方里网.

作用

大比例尺地图上,方便展绘点位和读图上的地理坐标.

建立方式

以中央经线投影后的直线为X轴,以赤道投影后的直线为Y轴,他们的交点为坐标原点.

正轴等角割圆锥投影

采用双标准纬线的相割,其投影变形小而均匀

变形规律

  • 角度没有变形
  • 等变形线和纬线一致,同纬线变形处处相等
  • 两条标准纬线上均没有变形
  • ...

地图投影变换

研究从一种地图投影变换为另一种地图头一年感到理论和方法,其是指是建立两个平面长之间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 1. 解析变换法 2. 反解变换法

地理变量与制图数据

基本概念各类地理事物或现象都具有空间位置和地理属性,对他们的定性或定量描述即构成地理变量. 制图数据当地理变量用于制图时,地理变量就变成了制图数据.

按性质分类

  1. 空间数据(几何数据)
  2. 属性数据(非几何数据)

按制图数据类型分类

  1. 点位数据
  2. 线性数据
  3. 面积数据(注意封闭特征)
  4. 体积数据

地理变量的量表系统

见空间统计与分析 1. 定名量表 2. 顺序量表 3. 间隔量表(间隔的选取要使得数据直方图要尽量贴近正态分布) 4. 比率量表(可描述客体的绝对量,是一种完整的定量方法)

地图数据源

  1. 标准地图服务
  2. 影像资料
    1. 卫星像片
    2. 航空像片: 可用于更新单体建筑物,判认建筑物的高度.
    3. 地图摄影像片
  3. 统计资料: 统计地图的基本依据
  4. 文字资料
    1. 地理考察资料
    2. 各种区划资料
    3. 政府文告,报刊信息
    4. 各种地理学文献

地图数据的加工

数据加工的类型

  1. 把来源不同的数据换算为可比的数据.
  2. 将统计数据加工成为派生的制图数据.

位能: 任何一点的位能值是它本身的数值加上相邻其他各点对该点的影响之和. \[p_i = x_i + \sum \frac{x_j}{D_{ij}}\]

制图数据的分级

  1. 数列分级法: 最值即为分级端点.
  2. 级数分级法: 最值不一定是分级端点.
  3. 按某种变量系统确定分级间隔: 自然断点法/正态分布法/分位数法.

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

图形数据的基本形式是栅格数据

将地图的制图区域的平面表象按一定的分辨率做行和列的规则划分,就形成了一个栅格矩阵,其中每个栅格也称像元,各个像元可用不同的灰度值来表示.由平面表象对应位置上像元灰度值所组成的矩阵形式的数据就是栅格数据.

属性数据定义: 略

地图符号的实质和分类

  • 地图符号的形成实质是一种科学抽象的过程,是对制图对象的第一次综合.
  • 地图符号表现出具有"写"和"读"两重功能.

地图是各种符号按照某种规律组织起来的有机信息综合体,表现出定位,质量和数量特征.

地图符号的分类

  1. 按其视点位置分: 侧视地图,正视地图.
  2. 按地图符号与比例尺的关系分: 依比例尺,不依比例尺,半依比例尺.
  3. 按符号表示的地理尺度: 定性符号,等级符号,定量符号.
  4. 按符号表现的制图对象的几何特征分: 点状符号(只有定位特征),线状符号,面状符号(既有确切的又有概略的地位).
  5. 按符号的形状特征分:
    1. 几何符号: 基本不与对象相关联
    2. 艺术符号: 与被表示对象相似,表现为象形符号或透视符号.
    3. 图表符号
    4. 文字符号: 地图上的文字具备了读图的空间特征
    5. 色域符号: 面积颜色
点状符号定位

地图符号的视觉变量

基本的视觉变量

从制图角度来看,视图变量的区别主要在于形状,尺寸,方向,明度,密度.

  • 形状: 产生符号视觉差异的最主要特征.
  • 尺寸: 描述数量特征最有效的变量之一.
  • 明度: 以整个表面的明度平均值为标志,在较小的点,先符号中明度变化范围就较小.
  • 密度: 其实呈现出明度的视觉效果在面对象中视觉效果比较明显.
  • 结构: 符号内部像素组织方式的变化.
  • 颜色: 色相和饱和度的变化.
  • 位置: 制图对象的地理位置有坐标决定,是第一种被动因素,但专题图中定位符号位置会产生视觉的差异感.

视觉变量的扩展

  • 发生时长 指符号形象从屏幕上从出现到小时所经历的时间.地图设计中,发生时长主要用于表现动态现象的延续过程.
  • 变化速率描述符号状态的速度,可以反映同一图像在方向,明度,颜色等方面的变化速度,也可以反映图像在尺寸,形状和空间上的位置变化速度.
  • 变化次序 是建立时间段之间的先后,相邻拓扑关系,把符号状态变化过程中各帧状态出现的时间顺序,离散化处理成各帧状态值,渐次出现.
  • 节奏 对符号周期性变化规律的描述,是由发生时长,变化速率等变量融合到一起而形成的复合变量,又表现出独立的视觉意义.

视觉变量能形成的图形知觉效果

  1. 整体感和差异感: "联合感受"和"选择性感受".
  2. 等级感: 观察对象是,能迅速而明显地区分出几个等级的效果.主要由尺寸和明度两个视觉变量贡献.
  3. 数量感
  4. 质量感: 将观察对象区分出不同类别,使读者产生不同的质的感受的效果.主要由形状,颜色和结构贡献.
  5. 动态感: 读者从图形中获得的一种运动的视觉效果.
  6. 立体感: 通过变量组合,使读者能从二维平面产生三维的立体视觉效果.

将阴影放在西北角是最符合人类视觉认知的光影

地图符号对制图对象特征的描述

定性特征描述

描述性质特征的图形变量主要是形状,结构,方向,颜色,辅助手段是明度和颜色. - 对于点状符号,形状变量是表现性质差异的主要因素. - 对于线状符号,形状,颜色,结构形式等表达一定的象征意义,尺寸配合使用体现等级. - 对于面状符号,形状,结构,方向,颜色描述面积性质和范围的属性差异.总之怎么样基本都看得出来. 1. 形状: 不同点状符号填充面积--性质差异和范围属性 2. 结构: 点线状元素以不同结构填充面积符号 3. 方向: 不同方向排列 4. 颜色: 不同色相

数量特征描述

在实际表示数量特征时,常采用多种变量配合使用.

  • 非分级处理: 精确描述
  • 分级处理: 概略描述

点状符号 1. 尺寸: 比例 or 分级. 2. 单元图形累加: 叠数量. 3. 明度和结构密度不能精确表示,但可以体现等级感.

线状符号 1. 尺寸: 比率尺度(双线河流宽度) 2. 明度: 在较宽的符号中使用 3. 结构和密度: 分级尺度 4. 标注数字: 如等高线

面状符号 主要是用明度表现分级.

关系特征描述

语义描述是符号对质量,数量特征的描述 句法描述是符号对制图对象相互关系的描述,表现为对地图符号系统分类,分级及层次结构的描述.

影响符号设计的因素

  • 地图内容
  • 资料特点: 对象的实地分布特征,质量数量的分级分类标准,资料所表示对象的外形特征.
  • 地图的使用需求: 地图的类型,主题,比例尺,地图使用对象和使用条件等.
  • 所需的感受水平: 资料特点,内容主次和图面结构等方面的考虑.
  • 视觉变量: 决定视觉效果.
  • 视力及视觉感受规律: 要按照一般的视力线划分分辨能力决定符号设计.
  • 技术和成本因素: 作业员的技术和印刷水平; 现有技术条件下尽量降低成本
  • 传统习惯标准: 标准地图一般采用图示标准符号和用色; 专题地图要尽可能采取习惯形式.

符号设计要求

图案化是对制图对象进行整理,夸张,变形从而形成规则化图形. 分类 1. 具体对象: 具体形象出发构成图案符号.(某种正视,侧视,透视形态等) 2. 非具体对象: 如境界,噪音等没有实际对象参考的会意性图案.

设计方法 > 地图图案需要规格化: 根据制图对象的质量数量及关系特征表示.

  1. 高度概括: 反映基本特征即可.
  2. 象征性: 易于产生联想.
  3. 清晰性: 简单,高对比,紧凑.
  4. 系统性: 群体内部有一些逻辑关系.如一些规模反映出的主次关系和扩展演变的关系;一些季节性变化的要素,或者一些协变的元素要保持实在性和稳定性;一些协调关系和共性关系最好能体现出来.
  5. 适用性: 能适应不同地图的内容要求.
  6. 生产可行性: 制作和复制的可行性.

设计步骤

  • 分析地图内容及其地图资料,拟定分级,分类原则.
  • 确定内容在整体结构中的地位,排定应有的感受水平.
  • 选择适当视觉变量和变量组合方案.
  • 概括形成具体的图案符号.

地图注记

地名与地图

符号是地图的图形语言,注记则是地图使用的自然语言. 注记起补充作用.由专名,通名,附加形容词说明数量性质颜色等等. 地名是地图的重要内容, 而地图是地名工作的依据,是地名的载体,从而是传播和推广地名的重要工具. #### 地名基本特征 - 地名三要素音,形,义 - 具有指代性 - 具有社会性 - 具有民族性: 以其民族语言命名, 有利于了解历史民族分布和变迁的遗迹. - 具有相对稳定性: 利于交流. - 地名向简便发展的趋势: 长变短,生僻字简化,易认好写,有利于传播.

地名的功能

  • 社会功能: 政治立场等.
  • 历史功能: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历史上不同时代的政治制度,文化状况,自然地理变化等.
  • 现代功能: 与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息息相关.(涉及到地名重命名)
  • 科学功能

地名工作的内容

  1. 地名标准化: 书写统一, 读音正确, 没有不健康的含义.
  2. 地名译写规范化: 统一的译名规则, 做到同名同译.
  3. 地名管理: 统一地名书写,读音和罗马字母的拼写标准, 制定地名命名,更名和各种译名规则.
  4. 地名的理论研究: 探寻地名的来历,含义,沿革,总结地名命名规律.

地图注记的功能

  1. 标识对象
  2. 指示对象的属性
  3. 表明对象间的关系
  4. 转译

地图注记分类

  • 名称注记: 地理事物的名称,标准中分11类.
  • 说明注记: 文字; 数字.

地图注记设计

  1. 注记字体

基本原则: 明显性,差异性,习惯性.

地名译写

  • 常反映出地图作者的立场和观点

我国很长时间各个行业没有统一的译写原则,汉语中同音字过多,外国地名本身书写不统一,用字不当等因素是重要的挑战.

地名书写的标准化

标准化途径

  1. 各国按自己的官方语言对国内地名确定一种标准的书写形式,使得国内地名标准化.
  2. 非罗马字母的国家提供一种本国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的标准形式,即单一罗马化
  3. 制定一套各国公认的转写法,以便将地名从一种语言文字译写成另一种语言文字的形式.

以我国为例,中国地名分为汉语地名和少数民族地名两类.

我国地名标准化

地名普查 1. 地名表. 2. 地名卡片: 居民地行政名称和自然名称,标准来源和演化等 3. 文字资料: 介绍地名概况

地名普查结果: 地名图,地名录(按一定体系选取指标编辑的集中表示标准地名的工具书),地名词典.

地图内容表示方法

专题地图内容的表示方法

分类

(1)自然地图 (2)人文地图 政区图,人口图,经济图,文化图,历史图etc (3)其他地图 航海图,航空头,特种军用地图,城市地图,规划设计地图,用途广泛而内容包含自然和人文的地图etc.

表示方法

  1. 定点符号法 表示呈现点状分布的物体,采用不同形状,大小和颜色的符号,表示物体的位置,性质和数量特征.
  2. 线状符号法 使用颜色和不同的结构表示不同的特征.
    1. 严格定位: 河流,道路,地质结构线etc
    2. 不严格定位: 航空线
    3. 单边定位: 支线状符号的一遍言和石矶位置描绘,另一边向内或向外扩展,形成一定宽度的色带.如海岸线,境界线等.
  3. 范围法 表示呈现间断成片分布的面状对象,如森林,沼泽,湿地,某种农作物的分布和动物分布等. 即这个面里面不全是标注的要素 表示方法分真实轮廓线和隐含轮廓线(无明确轮廓线),可以通过填充颜色,网纹,注记等方式表示.从而只表示质量特征不表示数量特征.
    1. 精确表示法: 政区区位
    2. 概略范围法: 如动物分布
  4. 质底法 表示连续分布,布满于整个区域的面状对象.如地质现象,土地利用状况和土壤类型等. 按照现象的不同性质(表示的是性质,不只是区分)对对象分类分区. 特点:
    1. 每一界线范围内所表示的专题对象不能同时属于两个类型或区划.
    2. 主要显示现象之间质的差别,不表示数量大小.
    3. 对各类现象的设色有比较严密的规定.
  5. 等值线法 用等值线的形式表示布满全区域的面状对象.
  • 适用于满布于整个制图区域的俊宇渐变的自然现象.
  • 是表达专题要素数值的等值点的连线.
  • 要保持数据的统一性: 相同的起算基准,观测时制,精度标准相同.
  • 等值线的间隔通常保持常数.

伪等值线: 形式上完全相同于等值线,但内插等值线所依据的观测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观测点,而是一种统计值,表达的是相对数据,如人口密度.此时,伪等值线上并非处处数值相等,而更像是不同密度的分级分界线.

  1. 定位图表法 用图表的形式定位于某些点上,反映制图区域周期性现象的数量特征和变化的方法.(可能具有方向性) 定位图表法定位于观测点,以点代线/面.

  2. 点数法 用一定大小,形状相同的点群,表示制图区域中呈现分散的,复杂分布现象的分布范围,数量特征和分布密度的方法.

确定能安置的点子数,数显要确定点子的大小.与比例尺和用途等条件有关. \[ \text{点值(凑整)} = \frac{\text{数量总值}}{\text{能安置的点子数}}\text{(指密度最大区)} \]

  1. 运动线法 是矢量符号不同宽度,颜色的条带表示的现象移动的方向,路径和数量,质量特征.

  2. 分级统计图法 在制图区域内按照行政区划或自然区划区分出若干主图单位,根据各自的统计数据并对他们分级.在内部颜色,饱和度,色相,晕线等.当超过5级必须辅以色相的变化.

  3. 分区统计图表法 在各单元分区单元内按统计数据描绘成不同形式的统计图表,置于相应的区划单元内,以反映各区划单元内现象的总量,构成和变化. 表示方法为: 柱状,饼状,圆环和扇形等

其他几种辅助表示方法

  1. 金字塔图表法: 由表示不同现象或同一现象的不同级别数值水平的水平柱叠加组成的图表.

可以用水平柱长度表示数量特征,颜色表示质量差异,并反应结构特征.

  1. 三角形图表法: 三相图.
  2. 统计图表法

普通地图表示方法

3. 地貌表示

  1. 写景法: 以绘画写景的形式表示地貌起伏和分布位置的地貌表示法
  2. 晕滃法: 沿斜坡方向布置晕线表示地貌的一种方法.设计原则是根据光线垂直照射时,地面与其水平面的倾角越大,光线越弱,通过粗细和密度表示明暗变化.绘制工作量大技术要求高,但是立体感不如晕渲法.
  3. 晕渲法: 根据假定光宇对地面照射产生的明暗程度,用浓淡不一的墨色或彩色沿斜坡渲绘其阴影,造成明暗对比,显示地貌的分布,起伏和形态特征.但仍然不能量测坡度.
  4. 等高线法: 地面上高程相等点的连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
  5. 分层设色法: 根据地面高度划分高程层,逐层设置不同的颜色.

地貌符号 1. 独立微地貌: 微小且独立分布的地貌形态 2. 激变地貌: 较小范围内产生急剧变化的地貌形态. 3. 区域微地貌

...

制图综合

基本概念: 根据地图的用途,比例尺和制图区域的特点,以概括,抽象的形式反映制图对象的带有规律性的典型特征和典型特点.

目的 突出类型特征,抽象基本规律,清晰传递信息.

方式

概括: 去掉轮廓形状的碎部代以总体形状特征,所及分类分级数量. 选取: 从大量的制图物体中选取部分物体,用于更好地反映特征.

随着地图比例尺缩小,依比例表示的地物迅速减少,点,线地物占主导地位.同时,地图几何精确性同地图内容的地理适应性要求之间的矛盾越尖锐.

选取是一种高效的综合方式,但是有时候这种方式会显得比较机械,无法有效地突出兴趣点.

在比例尺缩小时,可以考虑合并分级进行概括.

由视觉变量的选择受物理,生理和心理影响,视敏度对符号尺寸的约束,即图解限制.

确定定位优先级

原则

舍弃: 当符号定位发生矛盾时,当同类符号碰到一起时一般舍弃其中等级较低的一个. 移位: 1. 当两者同等重要时,采用相对移位. 2. 当两者重要程度不同时,在保证正确拓扑的情况下,移动级别较低的那一个.

点状地物

  1. 有坐标位置的点
  2. 有固定位置的点
  3. 只具有相对位置的点
  4. 定位于区域范围的点
  5. 阵列符号